循环神经网络 (Recurrent Neural Network, RNN)
虽然早之前就了解了RNN和LSTM的网络结构和优缺点,但一直有些疑问,比如LSTM为啥长这样,RNN网络结构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演进。最近碰到2篇文章,”LSTM: A Search Space Odyssey”和”A Critical Review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Sequence Learning”,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那些疑问。
- LSTM: A Search Space Odyssey
- 第4作者Jurgen Schmidhuber是LSTM的发明者。16年纽约时报曾对他做过一次采访 ‘When A.I. Matures, It May Call Jürgen Schmidhuber ‘Dad’‘,机器之心曾经翻译过这篇文章 ‘LSTM之父Jürgen Schmidhuber为何名声不显?‘。作者在16年还参加了reddit 的Ask Me Anything(AMA)’I am Jürgen Schmidhuber, AMA!‘。
- 这是一篇实验性的文章,介绍vanilla LSTM及其变种,并在3份语料上做详细的对比实验以说明网络结构中哪些是重要的部件。
- 作者描述的vanilla LSTM并不是LSTM最早提出时的样子。在这篇文章里,vanilla LSTM可以被视为是LSTM的大框架,其他各种LSTM都只是其中的变种,比如对各个gate是否有peepholes connections,是否有forget gate,是否用的是full gradient。
- 经过详细的实验对比,作者得到一些结论:
- Vanilla LSTM能得到较好的效果,其他各种变种的效果并没有显著的超越它
- 合并input gate和forget gate不会显著的降低效果
- 去掉peepholes connections也不会显著的降低效果。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LSTM的文章,大多没有peepholes connections。
- Forget gate和output activation function是LSTM的重要组件。如果没有forget gate,模型效果会严重下降。
- 学习率和网络大小的tuning是很重要的。
-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Sequence Learning
- 这是一篇深入分析RNN和LSTM的文章,用语言描述了网络结构特点和网络部件的作用。
- 第1节4个问题是有趣的自问自答,像第2个问题,既然是处理时序问题,为啥不用Markov模型?作者在回答时提到经典的HMM模型,从参数规模和模型表达能力上做了对比。个人认为在这块对比上,其实是生成式模型(以HMM模型为例)和判别式模型(以RNN为例)的对比,很多时候判别式模型本来就更为强大更为灵活。
- 文章还简单提了下 neural Turing machines。读研时就对Turing machines的机制没理解透,这里更是对neural Turing machines做描述,更是木有理解。以后有时间的话多了解下这块。
- 文章还介绍了LSTM RNNs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,这里并没有给出LSTM RNNs用在机器翻译问题中的损失函数的形式化表达式,自己之前也没看到过,幸好凭借读研时在机器翻译的一点积累,自己还是可以准确的给出损失函数的形式化表达式。相比传统的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(PBMT),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(NMT)的损失函数表达式会更简洁些(表达式更简洁,并不是说计算量更少),因为NMT大体的框架是先完成源语言句子的encode之后再开始decode出目标语言句子,而PBMT做不到这样。
机器翻译 (Machine Translation, MT)
2016年下半年Google上线了新一代机器翻译系统(GNMT)——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(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, NMT),它应该正在逐步取代原先的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(Phrased-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, PBMT)。推出GNMT系统后不久,Google先后发表了2篇文章以介绍GNMT中用到的技术。之前就有同事跟我提过这些文章,但因为工作中业务较多,直到这个假期才有空细细学习。和网上很多人的看法大致相同,这2篇论文在DL方面没有特别高深的技术创新点,但其整合了近几年DL/RNN的最新成果,同时还凭借Google的TPU硬件和在效果和性能上各种权衡的高效工程实现,得以推出一款实用的机器翻译系统。另外也给了想做机器翻译产品的公司一条明路,NMT这条路不但可以走通,而且可以走得更好。
很高兴能看到论文不仅引用了刘洋师兄发表的直接优化评估指标(特别是非连续的评估指标)的”Minimum risk training for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”和涂兆鹏师兄发表的考虑翻译覆盖率的”Coverage-bas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”,而且GNMT系统在研发时也借鉴了其中的思路。
- Google’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: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
- 介绍GNMT的核心实现方案
- 在GNMT发布之前,NMT经常被提到3大问题:1)training和inference速度均较慢;2)对罕见词或者OOV的处理不好;3)在翻译时存在丢词的可能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Google吸收了近几年DL的最新成果,同时凭借其超强的工程技术能力,推出了一款实用的机器翻译系统。
- 在整体的系统框架上,还是LSTM RNNs,包括3大块:encoder network, decoder network和attention network。
- Google通过一些实验也验证了先前论文的结论——神经网络的层数越深,模型的效果越好。当然为了达到这目标,在普通的stacked LSTM上需要加上residual connections,否则会因为exploding and vanishing gradient问题,在6层左右效果达到最好,层数再加深时效果反而会变差。
- 在attention network方面,用上普通的含有单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,外加softmax层。
- 在模型训练方面,考虑到计算量大,同时用上了模型并行和数据并行。每个replica使用融合Adam和SGD后的异步更新算法,外加mini-batch。
- 在处理OOV这个细节问题上,使用wordpiece model。这个模型单独训的,个人觉得也没必要jointly training,因为单独训的话可以使用丰富的单语语料。给定单语语料和一份定好的token集合,基于MLE即可得到一个wordpiece model。
- 在优化目标方面,最大化给定input计算ground-truth output的概率这种目标与最终的翻译质量评估指标并不完全吻合,所以提出expected reward objective,同时融合MLE和expected reward objective,以期在max likelihood和BLEU(GLEU)上达到平衡。
- 在工程实现方面,在处理浮点数和提高计算并发度等方面,也做了很多很棒的工作。
- Google’s Multilingual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: Enabling Zero-Shot Translation
- 介绍在GNMT系统方案的基础上,如何实现多语言翻译和zero-shot translation。作者提出了一个简洁的方案,即在源语言句子中增加一个表示目标语言的token。
- 为此作者做了充分的实验
- one to many, many to one, many to many
- 合并全部双语语料,在诸多语言对上只训练一个模型。这个好处可想而知,减少训练开销,减少线上加载模型的内存开销。
- zero-shot translation
- 当新语料到来时,用新语料是否还会提高效果。合并数据后重训模型 or incremental training。在作者的试验中,合并数据后重训模型的效果更好。
- 对于前3项的实验,作者的方案虽然简单但都是有效的。
- 可视化翻译效果,对属于同一语系的相似语言,可以看到一些纯正的cluster。
- Mixed language。这个也算是作者在玩语言玩数据了
-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虽然idea不是特别高深,但其实验结果的价值还是蛮大的,也许能引起语言学界特别翻译界的学者的后续深入研究。也许在寻找interlingua这个问题上,这种方法这种思路是不错的。
深度学习 (Deep Learning, DL)
- Deep Learning Tutorial 来自国立台湾大学的李宏毅
- 这是一篇关于DL非常非常好的tutorial,适合需要入门DL的同学看。讲稿里介绍了DL的多个基础细节以及CNN和RNN,几乎对每一个概念都用图来表达,对一些trick的效果都摘取了paper的实验结果。
- 有了这个基础后,可以另外找资料深入了解感兴趣的细节,比如求解算法(如BPTT)的推导细节和各个trick背后的数学基础(比如CNN的卷积层和pooling层既充当了提炼图像特征的功能,又有效降低通常全连接NN网络结构的参数规模。又比如dropout为啥有ensemble的效果。再比如RNN怎么用到各种NLP问题中)等。
职业规划
互联网的热是好事也是坏事。一方面,处处是机会,工程师基本不愁找不着工作,尤其是算法工程师基本不愁找不着好工作。另一方面,也处处是浮躁,这个时代的程序员可以面向工资编程了,待遇高自然是好事,但千万不能被待遇蒙蔽了双眼。职业生涯很长,码农们要学会规划自己,基于自己的优缺点梳理好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,在每个阶段都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,而要放大自己的格局。
最近看到几篇文章,觉得还不错,索性就把网址贴到这里。
- 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 来自 CoolShell博客
-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在考虑职业规划,所以觉得这篇文章可谓字字珠玑
- 广告算法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 来自知乎
- 业务和算法是算法工程师的两条腿,两条腿都要走都要硬。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vividfree的博客
本文链接地址:201702 阅读笔记